破解關鍵點:「日本研究報告『比吸菸致癌性更強』的食物」文章說的可信嗎?
關於丙烯醯胺的介紹,這篇內容農場文還真沒說錯,高澱粉類食物加熱至攝氏120度以上的高溫,確實會釋放出丙烯醯胺這個化學物質,但是薯片洋芋片、炸薯條、蛋糕與派類食物以及即溶咖啡致癌性比吸菸更強嗎?這說法就有待商榷了,因為未有充分證據證實丙烯醯胺對人類是致癌物,當然也不能果斷地說薯片洋芋片、炸薯條、蛋糕與派類食物以及即溶咖啡致癌性比吸菸更強,況且食物中可能致癌物並非只有丙烯醯胺一種,所以別拿這篇內容農場文嚇自己囉。
什麼是「丙烯醯胺」(Acrylamide)?
關於丙烯醯胺的生成,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找到確切的形成原因,推測是食物中的胺基酸跟還原糖,加熱至攝氏120以上的溫度產生反應,進而產生丙烯醯胺;以高澱粉食物馬鈴薯為例,若放進超過攝氏120度的油鍋油炸或烤箱烘烤,就會產生丙烯醯胺,而且烹調溫度越高、烹調時間越久,產生的丙烯醯胺也就越多。
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多年前曾召開記者會發表關於丙烯醯胺的議題,台灣大約在2016年間,「丙烯醯胺」才突然成為各大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之一,主要因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佈了一項「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以歐盟指標值為參考,訂出薯條、洋芋片、麵包等12類食品的丙烯醯胺指標值,並加上台灣人常吃的黑糖和油條的丙烯醯胺指標值,提供企業給參考改善品質。
丙烯醯胺會不會致癌,不能隨便說說啊!
或許有人會想:「食藥署都發佈了『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那丙烯醯胺肯定會致癌!」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和其他先進國家都沒有制定食品中丙烯醯胺限量標準,只有歐盟有參考指標,所以我們食藥署只好先拿歐盟的指標來參考參考。
為何其他先進國家沒有制定丙烯醯胺在食品中的含量標準?因為目前的研究並未證實丙烯醯胺對人類來說是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把丙烯醯胺歸類為2A級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流行病學證據有限或不足,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也就是說對動物具有致癌性,但仍未有充分證據證實丙烯醯胺對人類是致癌物,所以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可以確定對人類是否有致癌影響。
既然還無法百分之百肯定丙烯醯胺對人類有致癌影響,那內容農場這篇文章「日本研究報告『比吸菸致癌性更強』的食物」就只剩下看看就好的價值而已,單純當作認識丙烯醯胺的介紹文也可以,或是警惕自己不要吃太多洋芋片、薯條等食物也不錯,而且各大新聞媒體報導也有提醒大家,偶爾吃一點零食、垃圾食物沒關係,更重要的是平時飲食正常、少油高纖,多攝取蔬菜和水果;如果還是很怕把丙烯醯胺吃進肚子裡,那可以多留意食物烹調的時間與方法,例如把烤、炸的時間控制好,不要烤炸到過分焦黃,或是改用蒸、煮的方式烹調,都是降低攝取丙烯醯胺的方法之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