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媒體下標「 黑糖含致癌物 」!就知道標題又再殺人了!
破解關鍵點:黑糖含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吃不得?
是說這標題應該又是殺了不少人啊!光「致癌物質」這四個字,就有多少婆媽變標題亡魂了,不過呢,不知道是不是標題已經太長的關係,文章的作者在下標時,似乎忘記加上「2A」這個關鍵字,別小看這個2A,因為這跟致癌物質的定義是有差的,而且還差了不少。
什麼是「丙烯醯胺」(acrylamide)?
先來解釋一下丙烯醯胺,畢竟光看名稱真的是無法想像它到底是什麼謎樣的東西,很多人就因此被嚇壞了,但根據新書<新時代判讀力>說明,丙烯醯胺非常普遍的存在於我們日常的飲食中,因為只要含有醣分(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經過加熱烹煮,幾乎都會出現丙烯醯胺。
根據台灣國家環境毒物中心的研究,咖啡豆、油條、黑糖等等經過高溫處理過的食物,都含有丙烯醯胺,就連抽煙時,燃燒的高溫與菸草裡的碳水化合物相互作用,也會產生丙烯醯胺,所以這並不能套用「黑心廠商亂添加化合物」的通俗劇情囉。
丙烯醯胺是2A致癌物質,2A涵義是什麼?
就讓約翰走鹿引用<新時代判讀力>來為各位解釋。「2A致癌物質」定義是「人類的流行病學上沒有證據顯示有致癌性,僅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看清楚了嗎?丙烯醯胺是對動物有致癌性,但人類則無法證實,這差別很大的,除非各位認為自己和實驗老鼠的一模模一樣樣(應該沒有人這麼傻吧?);因為在2005年《毒性科學雜誌》(Toxicological Sciences)所刊出的一篇論文就曾說到,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和老鼠的代謝途徑略有差異,所以即使同樣的物質像是丙烯醯胺進入不同的動物體內,還是有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除此之外,大家也必須思考另一種可能性,也就是在實驗室裡的動物,生活環境和飲食受到嚴格的限制,但在真實的人類社會中,我們並沒有被嚴格管控,反而身處於多樣化的食物與豐富的生活型態中;不同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之間的差異,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那….丙烯醯胺會對人體有害嗎?
終於說到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了,約翰走鹿想要再度引用<新時代判讀力>的論點:「打從人類會用火烤肉、烤番薯的年代就在吃的丙烯醯胺,這東西真有那麼毒的話,人類怎麼還沒滅絕呢?」這根本太中肯!如果丙烯醯胺對人體傷害超級大,現在我們應該也沒辦法好好坐下來討論這件事了。
況且,瑞典和美國在2003年曾提出一份聯合報告,證實追蹤近一千名的大腸癌、膀胱癌與腎癌患者之後,發現丙烯醯胺和這三種癌症的發生沒有關係;兩年後,瑞典、挪威和美國再次公佈一項關於乳癌的研究結果,也同樣證明丙烯醯胺和乳癌的發生沒有關聯。
就目前的證據來看,還沒實際做過人體試驗、流行病學上也無法證實丙烯醯胺對人體的致癌性,實在不能直接判黑糖死刑啊大人!下一次再看到類似危言聳聽的新聞報導,你是否準備好用理性、冷靜的思考去判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