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這樣說:不曉得各位知道「人格分裂症」這名詞,是不是因為小時候曾看過「24個比利」這本書呢?坦白說微醺梅酒自從看過這本書之後,就對人格分裂感到相當好奇,只要類似劇情的電影都會找來看一遍,最近更因為電影「分裂」的上映,又重新喚起大家的注意;不過微醺梅酒也發現,大家好像很容易把「人格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搞混,以為精神分裂就是會出現不同的人格,哎呀!錯很大啊!

破解關鍵點:「人格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不一樣嗎?

「人格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是完全不一樣的症狀喔,單從名稱上來看,人格分裂症則被稱作為「解離性身份障礙症」, 英文名稱是「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我們所熟知的多重人格,就是屬於解離性身份障礙的症狀。而精神分裂症則是「Schizophrenia」,雖然名稱有個分裂,但這個分裂不是人格的分裂,而是認知與現實的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什麼?

上面有提到精神分裂症是認知和現實的分裂,這樣說似乎有點抽象,舉幾個例子或許比較好了解;例如明明沒有人在跟蹤、監聽,卻深信自己被跟蹤、監聽,甚至認為有人處心積慮想迫害自己,也有可能出現幻聽,耳邊聽到一個人講話的聲音或是好幾個人的交談聲,不斷談論著自己、命令自己去做什麼事等等,都是精神分裂症可能出現的症狀,也就是現實沒有發生的事,但感官認知方面卻覺得真有其事,而且旁人不管提出什麼證據,都難以撼動患者的思考。
說到這邊,微醺梅酒忍不住想到這和長輩LINE群組傳謠言的狀況有87分相似啊,跟長輩說謠言是假的,但他堅持相信是真的,各位覺得這到底算不算是精神分裂症啊?有人願意解惑嗎?
好啦不亂問問題了,總之除了會出現幻聽、幻覺或妄想之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無法流利的交談,話語變得片斷、重複,情緒和行為反應也有可能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會逐漸退化。不過每位患者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有人症狀可能會持續好幾年,持續加重,也有人經過休養之後,就可以回歸生活軌道了。

人格分裂症真正的名字是「解離性身份障礙症」

相較於精神分裂症,大家對於人格分裂症或許更熟悉,因為有太多的小說、電影將這疾病轉變為一大賣點,增添戲劇張力,演員們似乎也把這疾病視為一項挑戰,藉此展現精湛的演技實力;不過呢,微醺梅酒要提醒大家,人格分裂症這個名詞其實並不正確,「解離性身份障礙症」才是描述一個人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格的最佳名詞
而有接觸過類似題材之書籍或電影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每一個人格會有自己的特色,不論是年齡、性別還是個性、興趣、說話的口吻皆獨樹一格,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很明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現不同的面貌,就好像一個身體住著許多不同的靈魂一般,這也是為什麼「解離性身份障礙症」會頻頻成為劇情內容的一大特點。
但撇開「解離性身份障礙症」和「精神分裂症」在戲劇類、小說類表現搶眼的那一面,這兩種疾病的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非常需要專業醫師的治療和家人、朋友的陪伴照料;如果發現家人、朋友的行為、思想特別反常,別因害怕避走,或是斥責批評,應儘早帶他就醫讓專業醫師發揮所長,給予適當的協助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呀~

 

省電燈泡割傷腳 超慘 !?這謠言嚇死好多長輩了~

食品條碼以8開頭 就是基改食品?食藥署都說不是真的還不信?

隱性飢餓吃維他命 就沒事?不要被廣告洗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