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謠言影片,只有傻子才會相信且轉發!切記切記!
破解關鍵點:真的有黑心商人做塑膠米餵大家吃嗎?
為了安撫民心,微醺梅酒直接先公佈答案:「影片做的不是塑膠米,而是可以回收塑膠再次利用的『塑膠抽粒成型』!」根本和我們吃的米一點關係也沒有,當然購買米之前,一定要選購有品牌、有保證也有產地來源標示,為了省錢亂買來路不明的米就是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呀!
塑膠米影片瘋傳弄得人心惶惶
其實和塑膠米相關的謠言和影片,即使已經被政府單位和媒體破解了,每年還是會偷偷又開始流傳,當然今年也不例外;最近流傳的謠言文字和影片,雖然與以往的版本有些許不同,但仍舊是換湯不換藥,還是拿「塑膠抽粒成型」的製成胡搞瞎搞。
「塑膠抽粒成型」是一種塑膠粒的製造過程,回收後的固體塑膠經過作業程序處理,變成軟軟的液態再冷卻,抽拉成細細長長的圓柱狀物,最後裁切成小小一段一段的塑膠粒,俗稱為「二次料」;而依據最初的原料和添加的顏色,塑膠粒的色彩多樣,當然也有白色塑膠粒,這邊提供一段影片給大家看看,是不是和謠言影片內容非常神似呢?
網路流傳的影片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最後的塑膠粒成品像米粒一樣圓滾滾的,但實際上細看的話,會發現塑膠粒是圓柱體,從外觀上來看,很容易和米粒做區別,再加上塑膠需要很高的溫度才會軟化,一般煮米的溫度是沒辦法撼動塑膠的硬度,所以大家更不可能誤把塑膠粒當成米粒吃下肚了,嘴巴也是很聰明會分辨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5年也有發佈聲明,澄清「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之網路謠言,澄清文如下:
有關網路影片盛傳「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誤導消費者以為市面上有部分米非自然生產。農糧署指出,網路流傳影片,疑將供作工業射出成型之原料,即聚丙烯(PP)塑膠粒製程,誤為米粒。
農糧署說明,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略有不同,胚芽缺口大小不一,自然生長的米粒易有背溝,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不易被假造。另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4條之1第1款規定,市場銷售之糧食,不得有內容物攙偽假冒之情形,違反者逕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所以啦,別再相信黑白講的謠言了,有疑問請來蘭姆酒吐司看看破解報告;不過微醺梅酒也要提醒大家,切勿過分貪小便宜,挑選檢驗合格、有品牌的米,並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才是正途,這也是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著想喔。
不是只有米遭到謠言攻擊,還有這些食材也是!
真的是吃屎長大的?網傳吳郭魚吃豬糞長大的?這誤會可能有點大~
網路影片瘋傳孔雀蛤都有寄生蟲?先回去好好研究貝類再說吧!
中央健保局說過貓有致癌性別再吃了?你確定這是關心不是假好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