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關鍵點:吃不得!吻仔魚是200多種魚類的幼苗?
根據水產試驗所的說明,吻仔魚正確的叫法應該是魩仔魚,魩仔魚也不是200多種魚類的幼苗,主要是以日本鯷、刺公鯷和異葉公鯷等3種魚類為主,為何會有魩仔魚是上百種魚類幼苗的說法呢?那是因爲漁民在補魩仔魚時,也會補到其他魚種的幼苗,俗成「混獲」,因此目前在混獲比例高的夏季,漁業署已經禁止漁民捕撈魩仔魚。
吻仔魚是200多種魚類的幼苗?水產試驗所:錯誤!
關於吻仔魚的身世之謎,約翰走鹿記得在幾年前,曾經有篇文章提到過,「吻仔魚其實是200多種魚類的幼苗」,當時還引發了不小的討論,結果在前幾天,約翰走鹿看到其他家媒體報導說,吻仔魚並不是其他種魚類的幼苗。這引發了約翰走鹿的興趣,決定來好好地查一下,吻仔魚是200多種魚類幼苗的說法是正確的嗎?
根據水產試驗所的說明,吻仔魚其實是叫做魩仔魚,泛指白色線狀的小魚,以台灣來說,魩仔魚是大約20幾種魚類的幼苗,包含海產的鯷科、鯡科以及東部溪流特產的日本禿頭鯊等魚種,但魩仔魚最主要是以日本鯷、刺公鯷和異葉公鯷三種魚種為主,這三種魚種壽命大約3~4年,成魚可長到15公分左右,但因為成魚的口感不優,所以大多做成釣餌或磨成魚粉當飼料。
水產試驗所另外提到,在大約3公分的稚魚才稱為魩仔魚,6公分上下則稱為鱙仔,也就是俗成的小魚乾。至於有傳言說,魩仔魚是上百種魚類幼苗的說法,水產試驗所表示,此說法並不是太嚴謹,因為漁民在捕撈魩仔魚時,有可能捕撈到其他魚種的幼苗,俗稱「混獲」,混獲比例高的魩仔魚賣相並不好,口感也不佳,漁民也不願意捕撈到,因此漁業署已經規定,在混獲比例高的夏季,禁止捕撈魩仔魚。
隨著海洋永續的觀念抬頭,越來越多組織或民眾呼籲不要吃魩仔魚,政府也已開始逐步淘汰魩仔魚的捕撈作業,不過有些論點大家還是要瞭解,「魩仔魚並不是200多種魚類的幼苗!」應該要說,魩仔魚屬於食物鏈的底層,是許多其他魚種的食物,過度的捕撈當然會讓其他魚種,甚至是大型魚種沒飯吃,這是一環扣一環的,加上「混獲」的情形,其實都會影響到台灣周邊海域漁類的多寡,因此政府限制魩仔魚禁捕期,以及民間組織呼籲少吃或是不吃魩仔魚都是有根據的,只是大家應該要搞清楚,不吃的原因是什麼才對,不要跟著一頭熱,別人怎麼講,就怎麼信,這樣會很好笑喔。
以上內容為蘭姆酒吐司獨家查證,請尊重蘭姆酒吐司對於謠言查證的努力
未事先取得授權同意,請勿任意引用、節錄或是修改,謝謝您